婺源传统春节习俗,婺源过年真好玩!
婺源的传统春节习俗
文 / 毕新丁
正月头规矩多
初一朝即春节,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。婺源人初一朝第一件大事是开大门,一年之中家中万事是否平安、顺利,均与大门是否开得好有极大关系。
这一天,全家人在选定开门的吉时前就起床了。主妇忙着生火,烧开水、煮面条、热粽子,男主人则点亮红烛,在八仙桌上摆上“桌盒”(馃籽盒),然后,烧香、拜揖,请祖宗喝茶。吉时一到,男人打开大门,拿一叠“利市纸”走到门外,朝择定方向拜三拜,口中高喊“大吉大利”或“大利东西(南北)”,并随手将利市纸抛撒空中。
这时,要念祝文:伏羲!天运四时,三百六旬以成岁,景当正元旦,七十二候以为期。……从今拜贺之后,伏愿神灵天佑,一年四季,保老幼以安康……接着燃放鞭炮,手持香火,朝择定的方位又拜三拜。回到堂前再拜祖宗,拜祖宗也要念祝文。
此时,主妇则在锅台上摆上馃籽碟,烧香拜灶神。做完这些,全家人才开始坐下喝茶吃馃籽,吃面条、粽子。
然后是晚辈以长幼尊卑、亲疏内外给长辈拜年。长辈说些“年年高升”、“自长自大”之类的吉利话或勉励的话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初一这天,除早餐外,均吃除夕烧好或除夕未吃完的饭菜,说是勤俭要从初一朝这天开始。且特别忌讳用剪、用刀,寓意许成不许破(败);不扫地、不挑水,更不向屋外泼水,寓意财不外流。
上午,男人陆续出门,到“社庙”烧香。尔后,全族男丁齐集本族祠堂,叩拜列祖列宗,并围成一圈相互作揖、跪拜。族长向大家致祝辞,读尊长簿,再唱名按人头发“丁饼”, 每丁2个,饼上还印有祠名。
俗云:“初一亲,初二邻,初三初四拜丈人”。从初二起,开始赴亲戚家拜年,一般是先舅后岳再姑,最后才是拜访其他亲友。有孝服在身之家,门楣贴一“制”字,蓝底门联常书:“思亲难为礼、守孝不知春”等孝联,以谢贺年客。
初二这天,婺源还有个特别的习俗,就是家家均要派一人上山砍柴。因为柴财同音,所以叫做“讨利市财”,这利市柴一般只砍一棵不太大但枝叶茂盛的树,连青枝绿叶一起整株扛回家。
新春发笔万事大吉
婺源人多称立春为新春。俗话说:“新春大似年”,新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自然要庆贺一番。是日,各家都会用碗栽一棵青菜,上插天竺叶,再在菜帮上箍上红纸条,端放于堂前上首的厢椅桌条案上。照壁上再倒着贴一个用红纸书写的“春”字,合起来就是“春到福临”的意思,布置停当后,再焚香烧纸,行迎春接福的仪礼。文人、学生则在这天用红纸写上“新春发笔万事大吉”或“新春开笔”,贴于书案墙壁,称为“开笔”。
元宵节祭祖
婺源县境,正月十五傍晚,家家都要焚香拜揖献尊长,送回家过年的祖宗回山,大家用的祭祀食品都是馅馃。唯独秋口镇的山茶、言坑村,祭祀食品却是用粗米粉拌豆芽、豆腐干、青菜、野蕌等同蒸的饭,名叫“馃杂饭”。据传,正月十三日这天,家家都在做米粉馅馃,突闻“长毛”兵来袭。
慌乱中,一妇人将做馃的原料用布兜起,随家人到山棚里躲避。两三天后,山棚里的粮食吃光了,妇人就将这些馅馃的料蒸熟了家人充饥。谁知,这米粉与馃馅已略微发酵了,蒸熟后闻有酒香,嚼着松软,味道好极了。从此,他们就用这“馃杂饭”来献尊长了。元宵节也叫“灯节”。
婺源的灯节,除了各种灯彩外,主要是迎板灯。城里乡下,都从正月十三日开始,叫“起灯”,至正月十八结束,叫“满灯”,以正月十五元宵夜最热闹。
西乡甲路还有别具一格的“走抬阁”,以小孩扮演戏曲角色,造型有三层,五屋不等,十分引人入胜。东乡长径、北乡庆源、裔村等地元宵期间更有做“舞鬼戏”(傩舞)、做十八的习俗,格外神奇诡秘、热闹非凡。
到正月十八晚“满灯”时,家家祭祀天地、祖先、灶神。并将春节期间各处焚香的残梗、天竺叶拔下烧掉,然后合家吃夜宵。至此,春节活动才告结束,翌日,各行各业开始正常工作,俗话说“烧了天竺叶,各人管各业”。
您还知道哪些婺源传统春节习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