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婺源官坑村全景(张银泉 摄)
一
婺源官坑村,位于婺源县段莘乡北部。唐德宗建中四年(783年),洪经纶与其子全游由黄石(今湖北黄石市)迁此隐居。洪经纶历官至谏议大夫、河北黜陟使、宣歙观察使,村民们尊其大官出身,而以官名地,是为官源村,寄望子孙后代像观察使洪经纶一样,加官进爵,精忠报国。后改村名为官坑,沿用至今。官坑,明清时期属婺北浙源乡嘉福里十一都,现为段莘乡所辖。走进官坑村,村口一条呈“Y”形的河流呈现在人们眼前,两条清澈见底的河流(桃溪河、觉水河)从村中穿过,把偌大一个村庄分为三大块,汇聚后的河水流入段莘高山平湖;清净透明的河水中,各种鱼儿往来嬉戏,似与游客相互逗乐。整个村庄,被四周的原始森林团团包围着,形成一个小盆地,显得平静而安逸。村庄沿河有两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,一条通往本县浙源乡,一条直通安徽省休宁、黄山。古道两旁古木参天,山泉随处可见,构成一幅山水画卷图。二
“故家乔木识楩楠,水口浓郁写蔚蓝。更著红亭供眺听,行人错认百花潭。”清代方西畴笔下这首《新安竹枝词》,勾勒出了婺源村庄水口林的经典景观。水口是古徽州村居的公用水系,在水流出入处广植树木,并修桥、建堤、造亭,有的还建有文昌阁、魁星楼、观音阁、关帝殿等文化景观。婺源古人建村讲究“来龙”“水口”。“来龙”即是村庄背靠的大山,故称后龙山。后龙山上全是禁山、封山,讲究的是林木青翠。“水口”即村口。水口的理想地形是山环水抱,追求的是佳木葱笼。水口景观,是婺源传统村落的寻常生态,在官坑村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历史上,官坑村是婺源“千烟村落”之一,有洪、汪、宋、黎、叶、程、吴等姓氏居住。官坑村层层青山环抱,在这个不可多得的小盆地里,冬暖夏凉,舒适宜居。觉水和桃溪两条河流穿村而过,在庙基处合二为一,流经“官印石”,浸润“官帽石”,经过登云石拱桥,再经村口的石拱桥,后与西垣裔村河流汇成段莘水,流过“网红三眼桥”——永济桥,汇入段莘高山平湖。
云雾缭绕中婺源官坑村(宋炳平 摄)
“树养人丁水养财。”除了“Y”形河流滋养百姓,官坑村后龙山郁郁葱葱,荫庇百姓,栗、松、樟、桂、杉等古树数不胜数,蔚为大观。村庄山林很多,有樟、檀、松、杉、桂、枫等树种,适合各种动物栖息繁衍。村头巷尾,山麻雀、青嵩鸟、杜鹃、画眉、黄莺、翠鸟等随处可见;周边山林野猪、豪猪、地猪、山羊、狗熊、野兔、狐狸、山麂等成群出没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“古时建立村庄之际,乃依堪舆家之言,择最吉星宿之下而筑之,谓可永世和顺也。” (《朱子语类》)确实如此,古时官坑村极为重视对水口的营造。水口建筑群中,常见在两山夹峙的溪流上架桥,使之不仅“关锁水口”,而且“通利要津”。同时,官坑村建有石亭多座:朱和亭、下坳亭、七里亭、荫亭杵亭(无存);另有八角亭、兴义阁、亭楼、觉祠菴,可惜后来全部无存。还建有五显庙三处:觉岭脚(无存)、官源岭脚(无存)、冷水坑口(重建)。建有洪氏宗祠、汪氏宗祠、洪中宪祠等。为了“关锁水口”和“通利要津”,官坑村建有石拱桥多座:一眼桥(无存)、三眼桥、拜思桥、官源岭脚桥、韩村桥、猖杵桥、觉岭脚桥、荫亭杵桥、胡大桥(无存)、下坳亭前桥、垄咀桥、鲤鱼田桥。值得一提的是,官坑村有座保存完好的八十桥,为过去某老妪八十大寿的祝寿礼金所建,做工考究,精细缜密。老妪“不做寿、建石桥”传为美谈。登云桥(张银泉 摄)
据《婺源交通桥》载记,官坑村水口登云石拱桥为三孔,全长41米,宽5.5米,高6米,建于明末清初。相传,村中有位汪姓外出经商,赚钱百万,绰号“汪百万”,家财由小女汪青云掌管。一年,官坑村洪水猛涨,有村人、小孩在洪水中丧生,青云立誓独资造桥。后人感恩其功德,将桥取名为“登云桥”。官坑村还建有缓水石堨多座:竖石堨、扁石堨、烟房堨、添丁堨、石壁堨、庙基堨、牛屎谭堨、社公庙堨、八十桥堨(无存)、黄蛇捉鸽堨、桃树坑口堨,等等。据了解,官坑建村始祖洪经纶曾留作“官源八景”:官谷耕耘、寒谭钓月、勒马东回、金鱼西峙、垄北书堂、溪南花洞、石门关隘、新桥济水。一派诗意盎然,令人心驰神往。婺源官坑古桥
长期以来,一代代官坑村民对周边环境的一山一水,甚至一草一木,都视为水口乃至村居环境的构成部分,悉心加以保护和培育。不仅水口林不允许砍伐,甚至溪河两岸也只允许植树造林,不准随意砍伐一草一木。在官坑风俗中,无论是建村、筑屋,还是生人、生日、成人、结婚,甚至亡人、扫墓等,都有植树纪念的传统做法,留下了“杀猪封山”“生子植树”“封河禁渔”等村规民约。对于破坏水口林的村民,村里有逐出家族的惩罚惯例。得益于前人的生态保护,官坑村山、水、桥、树、村的布局,形成了小桥、流水、人家的格调,田园风光,如诗如画。在这里,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,人们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同时,改造利用自然,融入装点自然,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、协调,以求“天人合一”的意境。三
“草木植成,国之富也。”受益于山水滋养、生态滋润,官坑村物产丰富:苦竹坑云雾茶、来龙山杂木花香茶、汪后山杂木花香茶,野茶漫山遍野;毛竹笋、金竹笋、苦竹笋、拜竹笋、水竹笋;鸡心栗、板栗、茅栗;石鸡、石斑鱼、乌龟。还有各种名贵药材:紫丹参、野山参、大活血、小活血、骨碎补、淡竹叶、威灵仙、青木香、白术、苍术、牛膝、八角莲、七叶一枝花、狗头三七、鱼腥草、老虎伸腰,等等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。居住环境对人们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,优美生态环境令人心情愉快、心旷神怡。历史上,从官坑村走出了洪垣(监察御史)、汪怀德(巡京御史)、汪之斌(超勇将军)、洪兆芳(名医)、汪松泰(举人)、洪棫(知县)、汪拔元(国子生)、汪有邦(贡生)、洪奇达(五品衔)等社会名流,以及大批儒林人物、武略人物、隐逸人物等,正是“地灵人杰”的真实写照。“一山一寺一菩提。”婺源寺观多建于村落周边的山坞之中。官坑村青莲菴原是桃溪河起源尽头的一座数百年的庙宇,傍山而建,构筑宏伟,雕梁画栋。青莲菴有副名联:坐青莲对青莲,菴取青莲,一片青莲呈奇妙;左紫竹右紫竹,身穿紫竹,几根紫竹结情缘。据说这副对仗工整,景情吻合,寓意深远的千古佳作,出自于段莘乡东山村一带颇有名声的墨客,当时主持此菴和尚妙缘之名也被嵌入联尾,令人啧啧称奇。四
在历史长河中,婺源官坑村一直秉持着静谧而深沉的个性。时至今日,走进官坑村,但见这个千年古村炊烟袅袅、溪水潺潺,古巷、古屋、古道保存完好,村民种菜、养猪、喂鸡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归,宛若世外桃源。官坑村常年云雾缭绕、空气湿润,独特的地理、气候、土壤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茶叶,一直是婺源名优茶的主产地之一。官坑村有条黎家巷,为黎氏聚居处,至今保存完好。婺源历史上的“黎乾升”茶号,肇始于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。2018年,婺源正稀茗茶有限公司在官坑村开始恢复这一老茶号,全面推行茶园秋挖和茶叶有机化生产行动,做足绿色文章,让300多户村民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受益。五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婺源官坑村优质的生态环境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茶叶资源,就是一种财富。这里村落肌理保存完整,民风淳朴、山清水秀、气候宜人,也是理想的避暑胜地。目前,婺源官坑村茶旅小镇集康养休闲、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已初见雏形。婺源官坑怎么坐车? 婺源包车服务提供专车接送,全天候包车服务 司机17687932030 余师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