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婺源弦高古城老城门的故事
弦高古城,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,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。然而,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侵蚀让这座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。
对婺源来说,老城的开发是多数婺源人的梦想与历史记忆。老城的保护是首位,为了守护这些历史的印记,老城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。恢复历史上的小西湖 工匠师傅细心打磨每一块砖石,精心修复每一处古迹。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对手艺的传承。 在修复工作的推动下,弦高古城正逐渐展现出它昔日的风采。古老的街道、精美的建筑、悠久的历史,都将在这座古城中得以延续和传承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老城焕新颜,继续诉说着那些不朽的传奇。
婺源老城原有八座城门,城墙沿星江而建,见证了婺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唐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建县时,县治最初设在清华,后于天复元年(901年)迁至弦高,即现在的婺源紫阳老城。并在弦高蚺蛇港北筑坝分流星江河水,使主河道东流,绕城而过,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;小支流流经处形成湖面,称“西湖”。南唐昇元二年(938年),婺源人开始在这里大规模建城,因地形狭长似蚺蛇而得名蚺城,周长大约有九里三步,开了两个城门。后来宋朝也沿用了这个城墙。到了元代,婺源人在城门周围立起了木栅又增加了两座城门。这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恩、南门望越、西门临江、北门来苏。
可是到了元代至正十二年(1352年),红巾军两次攻占婺源城,朱元璋部和元朝守军争战中,这些城墙大部被焚毁了。至正十八年(1358年),明朝的军队攻占了婺源城,随后二十多年间,重新筑了城墙,周长达到了五百三十一丈。他们重新开了四个城门:东门是天泽、南门是星溪、西门是临江、北门是通济。城墙四周有天然的星江作护城河,北部和南部因筑坝而形成宽阔的水面,能更好地拱卫城池。
明嘉靖十七年(1538年),古城遭遇火灾,烧毁民房600多间。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又遇大水侵城。灾后,县人筹划重建家园和城墙。但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,金华矿工起义,攻破了城墙。官方恢复后,筹集了资金,用砖石筑起了新的城墙,周长大约有九百余丈。新的城墙有东门锦屏、南门瑞虹、西门宝婺、北门璧月。此外还有四面小门,分别是环带门(后改为正南门)、嘉鱼门(小南门)、保安门(小北门)、弦歌门(小西门)。每个门都有楼,有些城门还建有月城。城门前溪水澄碧,山峦环抱,使城门成为靓丽的景观。
解放后,大部分城墙和城门渐渐消失,如今唯有瑞虹门,以及保安门(小北门)幸存至今。这些残留的城墙和城门,宛如历史的活页,承载了婺源漫长岁月的沧桑变迁,也能激起人们思古之幽情。
保安门,作为现今较为知名的城门之一,默默地屹立在环城路上。尽管这条路已走过无数次,但很多人可能从未仔细逗留观察过这座城门。保安门以其斑驳的城墙和城墙外的树木,静静地述说着曾经的故事,勾勒着岁月的痕迹。站在保安门旁,仿佛能够听见历史的召唤,感受到岁月的沉淀,让人心生敬畏,感慨万千。
宝婺门遗址
瑞虹门
保安门
瑞虹和保安,不仅仅是两座城门,更是历史的见证者,文化传承的象征。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,历史永存于古迹之中,不会轻易被遗忘。如今,随着老城的修复工程展开,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。
同时,在弦高古城的改造项目中,重挖并恢复壁月门,这将使古码头重新与城区内的北门街相连,延续古城的的原貌与历史。
璧月门下的石阶
上一篇: 婺源弦高古城修复,守护历史的印记
下一篇: 婺源理坑村导游词